真假混卖形成循环产业链酒吧KTV成假酒重灾区 上海严打制售假酒犯罪案30余起

  上海法治报讯(记者 陈颖婷)临近年关,上海警方紧盯酒类产品等热销商品。昨天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针对各类制售假酒犯罪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先后侦破刑事案件30余起。

  在制售假冒高档白酒类案件中,不法分子回收正品高档白酒的空瓶和包装后,使用输液针、注射器等工具,将低档散装白酒灌装入瓶,以次充好,并通过真假混卖的方式对外出售,消费者在购买时,较难分辨真假。此类犯罪环节分散、独立隐蔽,空瓶回收、灌装加工、运输存储、推广分销等各环节、各窝点相互独立,上下游间又相互勾连,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层级制售假网络,致使全链打击查处难度加大。

  在假冒品牌红酒类案件中,不法分子多是租用车间、工厂、民房等作为大型制假窝点,伪造假冒地理标志品牌等知名红酒的酒瓶、商标、包材、防伪标识等,并以低档红酒等为原料进行勾兑、灌装、生产,最终再以“正品保真”“精品酒源”“原厂包装”等为噱头,通过网络店铺、社交软件、批发零售等多种方式进行转运分销,专业化、网络化特点较为突出。

  制售假冒品牌洋酒犯罪的场所特征更为明显,不法分子勾结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回收洋酒空瓶后私自使用低档原料酒勾兑冒充高档洋酒,再回流销售至上述场所,形成了制假和售假的循环产业链。

  对此,上海警方持续高压严打酒类产品领域以次充好、掺杂掺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

  针对回收空瓶作案等犯罪新趋势,进一步强化对“真瓶假酒”类案件线索的深挖彻查严打,坚决做到“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查处,切实压降此类犯罪生存空间。

  针对不同种类假酒的销售渠道特征,上海警方高效整合各警种和属地警力,联合市场监管等多个行政监管部门,强化对网络电商平台、餐饮行业、娱乐场所等重点部位的常态化关注和动态巡查,并汇聚行政部门、权利企业、电商平台等多方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制售假酒犯罪线索的搜集,不断提升主动发现和风险预警能力。

  针对此类犯罪侵害企业和群众权益、破坏营商环境的现实危害,上海警方坚持“以打开路、以防为基、以查促治”理念,与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效跨部门互联机制,并与权利企业建立良性互通的维权绿色通道。

  今年以来,上海警方先后多次向行政部门和相关企业发送预警通报和风险提示函,有力保护国内外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品牌声誉,努力营造多方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